1956年,錢穆與胡美琦在香港結婚。
當時錢穆61歲,胡美琦27歲.
胡美琦是錢穆的第三任妻子,小他34歲.
1989年,發生素書樓事件,時任立法委員陳水扁及台北市議員周伯倫質詢政府財產遭錢穆不當佔用,要求錢穆搬家,改設立紀念館。為避嫌,錢穆於1990年5月主動遷出素書樓,另覓居所,離開時幽默的說:「活的不許住,還沒死就要做紀念館。」,引起社會議論。錢穆也在遷出素書樓3個月後,於同年8月30日,在臺北市杭州南路寓所過世。錢妻胡美琦於錢穆逝世二十周年撰文強調:「當年兩位蔣總統禮賢下士,定要由政府蓋素書樓,他們不是隨便作此決定。賓四接受政府的禮遇,也經過了一番深思。『素書樓事件』的發生,有關政治領袖人物的智慧,以及中國傳統『士』人的風格氣節,這不是一件小事。我有責任詳細說明。」指素書樓本因經濟考量,由朋友介紹購買一塊靠近東吳大學的墳地,再由胡美琦兄長胡美璜底下的工程師負責建築新宅。但事後總統蔣中正得知此事,透過蔣經國表示建築素書樓的規劃理當由政府負責,要求胡美璜交出建築設計圖,並對胡美璜說後續之事不需要再過問。於是錢氏夫妻已無法推諉政府籌建素書樓的事務。錢穆搬離素書樓之後臥病在床,胡美琦對錢穆說:「我們自己該要辨明的是民國72年以前沒有契約時的兩點理由,一是為兩位去世的蔣總統爭清名。我們認定素書樓是國家賓館,不是台北市政府的宿舍。當年兩位蔣總統是公開興建素書樓的,二十年來不是沒有民意代表,但從沒有異議,這一段時期自屬合法。時代變了,這表示禮賢下士的時期在台灣已經結束。所以我們只有搬出素書樓,才能替兩位去世的蔣總統表明當年建賓館並不為私。一是為你,人活著必該要有尊嚴。借用契約於(民國)81年一月到期,報上說某議員表示到期還要再議論。那時你九十八歲了,難道還要再受一次他們呼名喚姓的羞辱嗎?素書樓再好,也不值得了。」。 自錢穆遷出後,素書樓閒置年餘,最初交由台北市立圖書館管理,於1992年1月6日正式將素書樓闢為紀念館。後由於素書樓年久失修,台北市政府於2001年進行修繕工程,隨後將素書樓轉交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管理,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於2001年12月31日將素書樓改名為錢穆故居。而素書樓事件在日後無論在陳水扁競逐台北市市長,還是中華民國總統時,都被選舉對手指斥他「殘酷不仁」的事證之一。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在錢穆逝世20周年紀念會上,以總統身份向胡美琦為素書樓事件中台北市政府的做法致歉,並肯定錢穆的清白。
1992年,胡美琦奉錢穆靈骨,歸葬故里蘇州太湖之濱。
這就是台灣藍綠矛盾的主因,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也無法認同陳水扁的作法,
真的非常令人寒心,
我尚且如此,更遑論外省二代.
胡美琦(1929—2012),出生於江西南昌,其父胡家鳳曾在民國時期
曾擔任過江西省主席,是著名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錢穆的第三任妻子。著有《中國教育史》。胡美琦女士於2012年3月26日在台北去世,享年83歲。
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了《中美關係白皮書》(《對華關係白皮書》、《中美問題白皮書》)。8月12日起,新華社連續發了六篇評論《中美問題白皮書》的文章,其中五篇為毛澤東親自執筆;在8月14日〈丟掉幻想,準備鬥爭〉一文中,毛澤東點名胡適、傅斯年與錢穆受美帝控制,錢穆既憤怒又擔憂遭到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