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瓦拉納西除了恆河外,
還有一個景點就是鹿野苑.
一起來看看!
鹿野苑(印地語:सारनाथ,Sārnāth,梵語:सरङ्गनाद,saraṅga-nāthá,中文另名為仙人論處、仙人住處、仙人墮處、仙人鹿園等),位於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10公里處.
在一個佛教典故中,菩薩化現為鹿王,為了保護鹿群,將自己獻給了國王,而國王也因此感動,而建立了公園,以保護鹿群。該公園目前仍存在。
又有抱孩子的乞討者,
小孩瘦小到像一隻小貓小狗.
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佛後,來到鹿野苑,找到了原來的五位侍者,為其講演四聖諦,他們五位因此有所證悟,隨即出家為五比丘僧,是為佛教僧寶成就,佛、法、僧三寶至此圓滿集結成就。
在接下來的雨季中,佛陀就在鹿野苑的牟拉甘陀庫底精舍(mulagandhakuti vihara),僧團逐漸擴大到60人左右,後來佛陀派遣他們到各地弘法。
在當地國王與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傳播開來。到公元3世紀時,鹿野苑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中心,在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世紀到6世紀),更是達到了頂峰。唐朝高僧玄奘於公元7世紀來到這裡,見證了鹿野苑當時的盛況。
鹿野苑後來成為佛教正量部的一個中心,但在鹿野苑也發現了赫魯嘎(Heruka)與度母(Tara)的古蹟,這說明佛教的金剛乘在此地也有過傳播。
12世紀後期,鹿野苑遭突厥穆斯林的劫掠,建築等被嚴重破壞。
阿育王石柱以前雖然被破壞過,但底部仍然在原址。原來的柱高達10多米,頭部雕有四面獅像,該獅像現被作為印度國徽的圖案。這段石柱的主要部分(2米多)目前保存在「鹿野苑考古博物館」中,該館建於1910年,另藏有一些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珍寶,其中包括300多副圖畫。
阿輸迦·孔雀(梵語:अशोक मौर्य,IAST:Aśoka Maurya,約西元前304年-前232年[4][5),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Aś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頻頭娑羅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後世稱為佛教護法。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多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王朝的版圖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薩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
鹿野苑的所有建築被突厥人破壞殆盡,這都是遺跡.
鹿野苑的所有建築被突厥人破壞殆盡,但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upa)卻在廢墟中保存了下來,塔高達39米,直徑達28餘米,屬留存極少的阿育王時期建築。牟拉甘陀庫底精舍的廢墟中標有佛陀在頭一個雨季中的駐錫地,在這東面,就是1931年新建的根本香室精舍(Mulagandhakuti Vihara),那裡有精美的壁畫,介紹佛陀的生平,再後則是鹿園,仍有鹿群在那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