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銓(1102年7月4日-1180年7月13日),字邦衡,號澹庵,諡號忠簡,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與歐陽修、楊邦乂、周必大、楊萬里、文天祥,合稱廬陵「五忠一節」。與李綱、趙鼎、李光並稱「南宋四名臣」。北宋建中元年(1101年),六月初三日生於宋吉州廬陵薌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道院)。自幼聰慧,隨蕭楚習讀《春秋》。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進士及第,該科由高宗親自策試,胡銓以萬言策上,甚為轟動。紹興五年(1135年)金太宗死,金國內部調整,宋高宗重用秦檜,一再主張議和。紹興七年(1137年)在樞密院編修官任上,反對與金朝議和,上書請斬主和派秦檜、王倫、孫近三奸臣,停止「和議」,北上抗金。他說:「奈何以祖宗之天下為金虜之天下,以祖宗之位為金虜藩臣之位!」「此膝一屈不可復伸,國勢陵夷不可復振」,「臣備員樞屬,義不與檜等共載天,區區之心,願斷三人頭,竿之藁街」,「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寧能處小朝廷求活耶?」秦檜見書,即以「狂妄上書,語多凶悖,意在鼓眾,劫持朝廷」之罪,欲將胡銓除名編管(類似開除公職、下放勞動改造),朝中大臣多救之,秦檜迫於公論,才未除名而貶官於邊遠地區,輾轉任福州簽判。但胡詮反對的這次和議,事實上讓南宋收回了陝西、河南等失土,胡銓的言論近於偏激迂腐。紹興十二年(1142年)最終的紹興和議時,胡銓又在廣州再次上書譴責秦檜,以「飾非橫議」之名編管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紹興十八年(1148年)再謫吉陽軍(今海南崖縣)。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死後,方得以復官。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高宗趙構傳位太子趙昚,胡銓復職奉議郎、知饒州。帝召他入對,胡銓上奏修德、結民、練兵、觀釁四事。帝說:「朕很早就聽說你耿直誠實。」因任命他為吏部郎官。
隆興元年(1163年),遷任秘書少監、擢任起居郎。針對自隆興北伐失敗後朝中的議和之風,多次上表予以反對。後歷任國史院編修、工部員外郎、權兵部侍郎、端明殿學士等職,積極反對與金朝議和,並曾一度親自領兵抗金。乾道七年(1171年),任寶文閣待制,留經筵。後辭官回鄉,
淳熙七年庚子(1180年),五月月二十九日卒於故里,卒諡忠簡。
五公祠位於中國海南瓊山海府路,占地約66000平方米,是一處融古建築、古遺址、園林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主要由海南第一樓(五公祠)、觀稼堂、學圃堂、蘇公祠、兩伏波祠、洞酌亭、洗心軒、浮栗泉、粟泉亭和瓊園,五公祠陳列館等等建築、遺蹟組成。自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此「指雙泉」開始,這裡便成為崇拜先賢、教育後人的地方,素有「瓊台勝景」的美譽。
「五公」是指唐宋兩代被朝廷貶低來海南的五位歷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綱、趙鼎及大學士李光、胡銓。他們萬里投荒,不易其志,為海南島的文化教育、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海南人民歷代建祠祭祀他們。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雷瓊道道台珠采修建海南第一樓紀念「五公」,故名五公祠,後來便以五公祠稱呼海南第一樓及其周圍一組古建築。
蘇公祠是為紀念蘇東坡而建,1097年,蘇東坡被貶來瓊,在此指導人民開雙泉,三年後北還途中,命名「浮栗泉,題泉上亭名洞酌亭,此處便留有「蘇東坡讀書處」遺蹟,後改為「東坡書院」。院內修祠,供東坡畫像,名蘇公祠。
西漢前伏波將軍路博德、東漢後伏波將軍馬援,平定海疆,海南從此歸入中國版圖。兩伏波祠正是為紀念他們的英雄業績而建。
出蘇公祠,繞湖心小島,過拱橋便是規模宏大的五公祠陳列館,館內陳列五公祠史跡,海南歷史文物等展覽。
看完五公祠,知道海南在古代是標準的流放省,
只要是皇帝為了政治利益不想看到、但也不想殺的耿直忠臣,
就會貶到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