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旅遊都會有安排表演,
本次在吳哥窟和下龍灣也都各有一場表演,
在看歌舞劇「吳哥的微笑」之前,
今天想先來介紹一下吳哥王朝!
柬埔寨沒什麼紅綠燈,
車子都這樣亂走,
所以車禍很多,
平均每天有7人死於車禍.
這樣的高比例是包括有些工廠一車載30個工人上工,
全車翻覆所以造成的重大傷亡.
這種超商都以美元計價,
連一瓶礦泉水都很貴.
許多外國人不信任當地的礦泉水,會來這裏買法國進口的礦泉水.
但在吳哥窟這幾日,我都喝品冠和飯店提供的瓶裝水,
安然無事,
所以大可不必浪費這種錢.
小牙膏倒不是很貴,
一條約15元台幣.
老公本來要買一瓶礦泉水,
但結帳時收費比標價貴,不知是什麼原因?
所以後來就不買了.
在柬埔寨柬幣比美元不好用,
所以你只要換足給小費的錢就好了,
1美元=4千柬幣,
每天一人給床頭小費一千柬幣.
離開洞里薩湖,我們就在市區行動,
道路就寬闊平坦.
吳哥(Angkor)是高棉語「城市」的意思。古蹟群分布在4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包括高棉王國從9世紀到15世紀曆代都城和寺廟,如吳哥窟、吳哥城、巴戎寺、女王宮等遺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將吳哥古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7年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吳哥王朝鼎盛時期,吳哥地區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是工業革命前全球面積最大的城市。
當時吳哥擁有50至100萬人口,為供應足夠糧食以及調節旱季與雨季,吳哥地區建立了一套精密灌溉系統,以完善的水渠與眾多的儲水用人工湖來發展農業。
吳哥王朝於9世紀到15世紀數百年間,在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之下建造了吳哥城、吳哥窟與周圍寺廟群。
這應該是表演廳,因為當地有許多外國觀光客,
但我們不是在此看表演.
西元9世紀初,高棉國王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一統柬埔寨地區,宣布自爪哇獨立,將首都建立於洞里薩湖北邊的訶里訶羅洛耶(Hariharalaya),亦即在現今的羅洛士遺蹟群(Roluos)地區。
闍耶跋摩二世自封為「宇宙之王」,篤信婆羅門教,崇拜濕婆神,為吳哥王朝奠定宗教意識基礎。而闍耶跋摩二世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在吳哥王朝傳續百年。
因陀羅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即位後,於訶里訶羅洛耶建造當地第一座寺廟—神牛寺(Preah Ko),880年完成,是早期小型宗廟建築,以寺前臥有神牛為名。
因陀羅跋摩一世另建有國寺巴孔寺(Bakong)供奉濕婆神,是高棉第一座廟山型寺廟。
西元9世紀末,耶輸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開始全力建設首都耶輸陀羅補羅(Yasodharapura),亦即現今的吳哥地區。他下令建造東大人工湖(East Baray),並於巴肯山上建造國寺巴肯寺(Bakheng),像徵印度神話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四周建有溝渠,像徵須彌山周圍的鹹海。此外,耶輸跋摩一世也建造許多印度教寺廟與修院。
967年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的朝臣Yajnyavahara於吳哥東北方興建女王宮(Banteay Srei),主要供奉婆羅門教濕婆神。
以稀有的紅色砂岩雕刻精緻浮雕,被認為是吳哥雕刻藝術最高水準作品。
百年間,大小神廟競相建築。
11世紀中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 (Udayadityavarman II) 建造獻給濕婆神的國寺巴普昂寺(Baphuon),也是一座大型須彌山寺。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並在西側挖掘西大人工湖(West Baray),以替代逐漸乾涸的東大人工湖。
吳哥地區最主要的寺廟建築吳哥窟(Angkor Wat),由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於1113年至1150年間建造。打破傳統設計,吳哥窟是一座獻給毗濕奴神的須彌山寺,也是當時的國寺。
以五塔和三層迴廊構成,外有灌水的壕溝做為鹹海,牆面浮雕神話故事與蘇耶跋摩二世個人的皇室生活。
建築佔地廣闊,宏偉壯麗,牆面雕刻生動自然,為高棉古典藝術代表作,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建築。
吳哥窟我們通稱為小吳哥,
是此次最重要的探訪地,
其外觀放在柬埔寨的貨幣上,是柬埔寨的象徵.
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梵天主管「創造」、濕婆主掌「毀滅」,而毗濕奴即是「維護」之神,印度教中被視為眾生的保護之神,其性格溫和,對信仰虔誠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種形象拯救危難的世界,印度人大多信仰濕婆和毗濕奴。
濕婆是毀滅災害之神.
毗濕奴是維護之神,溫和、施恩之神.吳哥窟就是獻給祂的.
蘇耶跋摩二世去逝後,吳哥王國陷入內亂,接著外敵占城入侵,搜括破壞首都耶輸陀羅補羅。
當時還是王子的闍耶跋摩七世驅逐占城人,1181年登基為王,在位三十餘年間帝國達至鼎盛。
他在成為廢墟的首都大興土木,重建吳哥城(Angkor Thom)。
鑑於先前被占城入侵的慘痛經驗,闍耶跋摩七世將吳哥城城牆築得特別高又厚實,城外建有護城河。
城中心的巴戎寺(Bayon),最著名的就是以闍耶跋摩七世面容為藍本來雕刻的54尊四面佛像,也是「微笑高棉」的由來,寺廟牆上浮雕不只展現闍耶跋摩七世與占城戰鬥的壯闊場面,也有描繪市井小民的生活場景。
而因為闍耶跋摩七世篤信佛教,吳哥地區信仰開始由印度教轉變為佛教,在巴戎寺中也可以看到印度教與佛教並存的特殊風格。
除此之外,闍耶跋摩七世還建造了大批寺廟如塔普倫寺(Ta Prohm)、達松將軍廟(Ta Som)等,也興建了不少醫院、旅舍。
微笑高棉=大吳哥城
我們後面都會詳細介紹.
中國元代人周達觀於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前往真臘(即吳哥),返國後以遊記形式創作了《真臘風土記》。
周達觀逗留於吳哥時為因陀羅跋摩三世 (Indravarman III) 在位的期間,文中記錄了當時吳哥的城池及生活,如城郭、宗教、司法、官僚、農業、奴隸、動植物、沐浴、衣著、器具、商業、貿易、柴米油鹽等等。
儘管吳哥王朝國力已逐漸走下坡,但周達觀仍記錄了一段描述國王豪華的派頭:「凡出時諸軍馬擁其前,旗幟鼓樂踵其後。宮女三五百,花布花髻,手執巨燭,自成一隊,雖白日亦照燭。又有宮女,皆執內中金銀器皿及文飾之具,制度迥別,不知其何所用。又有宮女,執摽槍摽牌為內兵,又成一隊。又有羊車、馬車,皆以金為飾。其諸臣僚國戚,皆騎象在前。逺望紅涼傘,不計其數。又其次則國主之妻及妾媵,或轎或車,或馬或象,其銷金涼傘何止百餘。其後則是國主,立於象上,手持寳劒。象之牙亦以金套之。打銷金白涼傘,凡二十餘柄,其傘柄皆金為之。其四圍擁簇之象甚多,又有軍馬護之。若遊近處,止用金轎子,皆以宮女擡之。大凡出入,必迎小金塔,金佛在其前,觀者皆當跪地頂禮,名為三罷。」
13世紀中開始,吳哥王朝國力漸漸衰退,1431年暹羅佔領吳哥地區,更摧毀許多建築和灌溉設施。
王室被迫搬離吳哥,整個地區除了做為佛教聖地之用的吳哥窟外,幾乎完全荒廢。
當時暹羅燒毀所有皇室居住的木造建築,
大部分學者認為導致吳哥的荒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與暹羅間連年爭戰。
13世紀暹羅逐步侵犯吳哥地區,至1431年暹羅佔領吳哥後,大肆毀壞城市建設。
灌溉系統遭破壞後,賴以為生的田地無法耕種,吳哥王室遂遷都金邊。
吳哥民眾部分遷移至暹羅首都,部分隨王室搬到金邊,棄守後的吳哥漸漸凋零。
吳哥就被森林包圍掩蓋,
所以如果你去看「古墓奇兵」場景塔普倫廟,
建築都已與巨木交融.
1586年方濟各會修士安東尼奧·達·馬格達連那、1857年駐馬德望的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均有報告吳哥狀況,但未引人注意。
1860年1月,法國學者亨利·穆奧在森林中發現吳哥遺跡,並出版此趟旅行記錄,世人開始對吳哥產生興趣。
1863年法國殖民地政權建立,學者慕名而來挖掘叢林中的吳哥遺址。
1866年,法國殖民政府開始進行系統研究,19年後編定一份吳哥王室年表。
二次世界大戰後柬埔寨王國獨立,雖然持續對吳哥進行維護,但在20世紀後半,柬埔寨出現政治和軍事動亂,越戰、赤柬、內亂等等,使得吳哥廟宇群也遭到破壞和竊盜。
所以我們看到的古蹟大多是無頭的,
因為頭都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國際修繕團隊進駐吳哥遺址群,至今仍持續修護中。
每一個古蹟現在都有世界強國在維修.
但因為暴露在外,風化難免,
所以要看古蹟宜早不宜晚.
好了!
介紹這段吳哥王朝的歷史,
是因為今晚的表演主要是講述這段歷史,
如果我早日知道吳哥王朝歷史,
當晚就會較容易看懂,
希望大家要先做功課喔!
這個劇院是把票和餐綁在一起,
所以全部的觀光客都會來這裏用餐.
柬埔寨的一片裙和長褲,
都很適合當地穿著,
輕薄透氣且防曬,
我都有買.
這是規模很大的自助餐廳,
不過到越南我們才見識到超大自助餐,
大家拭目以待.
好了!
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