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都知道12月不能約我,
因為聖誕月教會活動很多,
月初忙完手鐘音樂會和獻詩.
接著就是聖樂崇拜.
人家說「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
我們雖沒這麼誇張,
但也花了好幾個月練習和綵排,
現在就來看看這次聖樂崇拜的盛況!
自從19歲進台大合唱團後,
我就開始唱彌賽亞,
當時指揮呂紹嘉選的是基本必唱:
1.哈利路亞(Hallelujah)
2.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接著在懷恩堂又有數次唱彌賽亞,
有一次為了版權的關係,林舉嫻老師乾脆叫我們每人買一本彌賽亞原版樂譜,
那一次是平安夜晚會和潔璐品合唱,
他們大多是學聲樂的老師或學生,
人少少的,但威力強大,
所以唱得很過癮.
在此之前,每次都是唱英文,
只有這次首度唱中文.
不要以為中文比較容易,
因為已經唱了30年英文,許多句子都會背了,
所以要改唱中文,反而要頻頻看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t1bkc-yHUk&feature=youtu.be
但主日崇拜的目的就是要讓會眾聽得懂,
所以我也可以理解教會的用心.
看舉嫻老師指揮彌賽亞是很享受的,
因為她非常嫻熟.
她主張的彌賽亞,是少少的樂團、少少的合唱者,
因為彌賽亞首演時,只有18人唱詩班,使用了33件樂器.
不過莫扎特於1789年曾將本曲重新配器,將樂隊編制擴充至古典時期的規模,亦加入了一些樂器,所需要的人數因而有所增加,同年的倫敦演出有275位人聲和248件樂器的記錄;
1859年倫敦舉行韓德爾逝世100週年紀念會時,合唱團人數高達2765人,樂器460件;
1869年美國波士頓「和平日節慶」演出時,更創下了一萬人合唱《哈利路亞大合唱》、500件樂器伴奏的記錄。
因此她找的樂團人數並不多,
但都是好手,
所以威力也很強大.
序樂開始,就引人進入這部神劇的夢境.
我們在聖樂崇拜之前,
有數個晚上來教會密集綵排,
所以當你們在家安逸的看「蘭陵王」時,
我們都下班直奔教會綵排.
楊磊老師負責男高音獨唱.
蔭涵老師負責女中音獨唱.
俊儀老師負責女高音獨唱.
好了!
聖樂崇拜開始,
其實當日是2013年12月15日,
可是我的相機不知為何又突搥?
不過還是很感激老公幫我們拍照.
有四個詩班合唱,所以約一百多人.
每個詩班各負責一小段合唱,
所以也符合舉嫻老師少少合唱者的要求.
不過到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Glory to God in the highest)和哈利路亞就是百人合唱囉!
我們歌詠今年分到的是第35首Let all the angels of God worship Him.(希伯來書1:65)
中文版:眾天使歡欣而來敬拜他.
全長只有1分37秒,而且只有一句歌詞,
但困難度卻相當高.
Comfort ye, comfort ye my people(安慰我的百姓)(以賽亞書40:1-3)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填滿山窪)(以賽亞書40:4)
楊老師的聲音很有餘裕,rounds很有跳躍感,非常好聽!
在此之前,韓德爾都寫宮廷音樂和義大利式歌劇,
當時嫉妒韓德爾的朝臣在國王耳邊進獻誹謗,
他經營的歌劇院也倒閉了。
在窮途末路時,神才讓他寫彌賽亞.
據說韓德爾僅用24天創作了「彌賽亞」,
這也是典型的「上帝錄音機」,
如果不是上帝做的,很難想像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完成這部曠世巨作.
因為直到現在我還沒唱過全本彌賽亞,
全曲分三個部分:
- 第一部分:耶穌降臨的預言和他的誕生(21曲)
- 第二部分:救贖的信息和耶穌為全人類的犧牲(23曲)
- 第三部分:耶穌的復活和最終的審判(13曲)
我們所熟知的「哈利路亞」是第二部分的最後一首,
並不是全部的最後一首.
聽「彌賽亞」有一個基本傳統,
就是當唱到「哈利路亞」大合唱時,
聽眾都要自動起立致敬.
是為什麼咧?
因為1743年,《彌賽亞》在倫敦上演,據說當時的英皇喬治二世亦有親臨劇院。
當聽到第二部分終曲《哈利路亞大合唱》時,國王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站立起來聽完了全曲,
其他人見狀亦一同站立起來,
結果成為了現今聽眾當聽《哈利路亞大合唱》時,便會自動站立的傳統。
你看!
懷恩堂的會眾都自動站立!
每次唱彌賽亞我都有極大的感動,
我想台上台下皆然.
大學時我尚未信主,
呂紹嘉可能從彌賽亞中選了許多曲子給我們唱,
但我只記得兩首.
信主以後,
再唱彌賽亞,感受截然不同.
因為那不再只是遙遠、艱深的曲子,
是歌頌我阿爸父神的曲子,
無比親近、理解.
聖誕節快到了,
希望你也能從今年起,
享受救世主給我們的永恆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