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寒假我去過河北遵化的清東陵.

為什麼清朝不在北京找龍穴,而跑到遵化去呢?

因為北京的龍穴寶地被明朝佔了!

今天我們就要介紹明朝的十三皇陵.

為了配合謁陵,我今天戴「拙政園四姊妹」的二姊-藍色.

很搭吧!

昨天從景山公園出來.

小巷弄中有許多西餐廳.

中餐,水餃,比薩.

都有英文對照.

顯見紫禁城有多少外國人出入啊!

很有味道的小餐廳.

外國人應該很喜歡這種調調.

看完紫禁城,導遊帶我們去逛王府井大街.

因為上次河北八日遊已經來過了,

我直接進ZARA那棟大樓休息.

因為當天晚上要吃那棟大樓樓上的東來順總店.

開在購物中心樓上.

這個涮羊肉火鍋很有意思吧!

走了一天,我的足底筋膜炎嚴重發作.

後腳跟痛死了!

在車上聽導遊說同仁堂的神奇故事,

決定去一探究意!

大家都知道鳳凰衛視主播劉海若在歐洲火車發生重大車禍後,

被西醫判定為腦死,

她的父母決定運回中國給同仁堂醫治,

聽說同仁堂有八味招牌藥,只用三味就讓劉海若甦醒並恢復行動能力,

其中一味就是「安宮牛黃丸」,

據說在中風後的第一時間服用,可以預防手腳癱瘓,

外面以白蠟封存,藥丸藏於蠟中,可保存5年以上,小小一顆叫價350元人民幣,相當於台幣1400元。

安公牛黃丸是一個大涼的用品,它用於中風的治療,用於中風的治療應該說是,在中風24小時內來使用,如果及早服用的的話,能夠減輕或者避免後遺症的出現。

聽到劉海若神奇復原的故事,

我也決定讓同仁堂治治我的腳跟.

他們給我「歸芍地黃丸」.

效用是滋肝腎,補陰血,清虛熱。用于肝腎兩虧,陰虛血少,頭暈目眩,耳鳴咽干,午后潮熱,腰腿痠痛,足跟疼痛。

前面補了一大堆,到最後才講到我的腳跟,

跟西醫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確不太一樣.

一個療程是6盒藥.

還好藥很便宜,總共才87元人民幣(約台幣435元).

姑且試試囉!

我先來吃一顆看看!

裏面就是這樣的大蜜丸.

剛開始吃很難接受,但回國吃久了,也就習慣了.


買完藥就回隔壁的東來順吃涮羊肉.

配菜很多.

還有道地酸梅湯.

羊肉切很薄,涮兩下子就可以吃了.

因為太好吃了,就忘了拍.

歹勢!

晚上要去看雜技表演.

各種刁難的動作都有.

一下子就全坐滿了.




他們會把球用腳拋去給左邊的人,用腳接住.

這個是用腳把球一個一個往上丟.



最後這個最驚險,

機車進去鐵球裏快速飆騎.

而且不只一部.

到最後有四部機車一起在鐵球裏騎,都不會撞到.

真是太強了!

好了!

這是隔天早上的早餐,

有麵疙瘩喔!

加蛋和蕃茄,很好吃!

華北的玉米也絕不能錯過.

黏黏甜甜的,超好吃!

要去明十三皇陵了!

明十三陵佔地40平方公里.

清東陵佔地48平方公里.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離京城約50公里.

明朝共有16位正式即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鍾山的「孝陵」;繼位的朱元璋長孫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發起「靖難之役」攻破南京之後下落不明,因此沒有帝陵;第七帝代宗朱祁鈺,在其兄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瓦剌所俘之後登上帝位。後來英宗復辟,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搗毀其在天壽山修建的壽陵[1],以親王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金山景泰陵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於1409年至1413年最早興建的明長陵,他當時經「車駕臨視」,欽定山名為「天壽山」,1423年他於北征韃靼途中駕崩,後安葬於此,但明長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

但中共只開挖定陵供民眾參觀.

定陵是明神宗和兩位皇后的陵墓.

這三個人在不同時間死亡,每次要送一個人進去,

就要耗費五千人力,

而為免洩密,送進陵墓後,就把這五千人殺掉.

所以這個定陵共殺了一萬五千人.

大家對明朝的年號最熟悉的是什麼?

沒錯!就是萬曆.

是明神宗的年號,

明神宗在位48年,所以萬曆用了48年,是明朝用得最久的年號.

明神宗10歲即位,

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是為「萬曆中興」。

張居正是明神宗的老師,

萬曆七年(1579年)明神宗因夜與宦官張鯨遊玩時行為不檢,遭到李太后訓斥,張居正為萬曆皇帝寫了罪己詔,由此埋下日後的禍根。一次明神宗在讀《論語》時,誤將「色勃如也」之「勃」字讀作「背」音,張居正厲聲糾正:「當作勃字!」聲音太大,嚇得明神宗驚惶失措,在朝的大臣無不大驚。

張居正死後,明神宗對其抄家滅族,

一些老弱婦孺因為來不及退出被封閉於張府,餓死十七口,其中有三名嬰兒。

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明神宗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一說是染上鴉片煙癮)。

後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1589年,神宗不再出現,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曹署多空」的現象;

萬曆二十五年,右副都御史謝傑批評神宗荒於政事,親政後政不如初:「陛下孝親、尊祖、好學、勤政、敬天、愛民、節用、聽言、親親、賢賢,皆不克如初矣。」

以至於朱翊鈞在位中期以後方入內閣的廷臣不知皇帝長相如何,于慎行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4位國家重臣,雖然對政事憂心如焚,卻無計可施,僅能以數太陽影子長短來打發值班的時間。

因此當明神宗的兒子要為他的定陵立功德碑時,

竟然無字可寫.


這個功德碑完全空白,上面沒有任何文字.

一個皇帝能當到這樣的確是神了!

難怪李自成攻進紫禁城後,對死去的崇禎皇帝說:「君非甚闇.」(你不是最差的皇帝)

崇禎皇帝十八歲即位,面對著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尋求治國良方,勤於政務,事必躬親。與前兩朝相比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朱由檢一生操勞,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節儉自律,不近女色,天天生活在操勞、恐懼、痛苦、煩躁與焦慮之中。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竟遭輔臣的批評,崇禎連忙自我檢討。

比起神宗皇帝當然好太多!

無奈明朝氣數已盡,明思宗無力回天!

這是定陵的大門.

這是古時留下的地磚.

都印有官印.

現在我們就要進去看看定陵跟清東陵有什麼不同.

皇家的象徵-龍爪槐.

跟清東陵差不多,都是中國傳統色調.

這是十三陵的分佈圖.

崇禎皇帝的思陵就在左下方.

我們去清東陵時,有看到很壯觀的石像生.

但這裏看不到.

這是定陵的位置圖.



這就是地宮上面的明樓.

明樓易找,地宮難尋.

花考古學家很長一段時間.

這是生死門,

也算是出口啦!

有些導遊在帶客人出來後,

就會大叫:我們出來了!

好像剛從地獄回到人間.

這是地宮的外觀.

我們要走到地下九層.

地下宮殿=地宮.

不是那麼容易進的,要走一段.

這是開挖陵墓時,弄錯方向的燧道.

挖到城牆外,才發現錯誤.

經過不斷的探測,才找到金剛牆.

等一下我們就會看到金剛牆.

這堆亂石,據說開挖時,有很多東西碎裂崩落,

因此判斷有許多陪葬品在其中,

為免破壞,就停止開挖.

這是鹿角柏.

這是明神宗的墳頭.

走到地下九層,事實上已經沒有什麼真品了.

棺木也是複製品.

只有這些石椅可能是真的.

不知中國人為什麼有這種習慣?

老是把錢丟在展品上.

跟清東陵比起來,

清東陵比較精緻,

有系統.

這就是金剛牆.

考古學家找到的入口.

很多人在此拍照.

雖然走下去有九層,

但走上來卻不必爬什麼樓梯.

可能是地勢的關係.

指路碑出土處.

真的很佩服這些考古學家.

地宮上面就是明樓.

相較於清東陵,

清東陵的明樓比較漂亮,有完整的祭祀建築.

這裏好像只有一個碑.

也是用漢白玉做的.

碑上終於有文字了.

神宗顯皇帝之陵.

遠處就是明成祖的長陵.

位在最佳位置.

因為這塊寶地是他找的,他是十三陵的創始人.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明長陵、嘉靖帝朱厚熜明永陵和萬曆帝朱翊鈞明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規模亦最大,其餘陵墓則是死後才動工,大約會用半年修建。

崇禎帝因為是亡國之君,並沒有正式建陵,現時的陵墓是以其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明樓的外觀.

這是巴士的廣告看板.

其實明十三陵只有這兩個比較有看頭.


相較之下,

清東陵比較值得參觀.

我上次去參觀時,清東陵解說員是說有48平方公里,但網站有一說,「清東陵」陵區,總面積約為78平方公里,比北京的「明十三陵」大上不少,

但無論如何,清東陵才是目前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完整的皇室陵寢。

有興趣可以點我的文章來看,

http://tw.myblog.yahoo.com/yayacc-7/article?mid=8244&prev=8482&next=8095&l=f&fid=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yc0963014545 的頭像
    cyc0963014545

    記者莊雅珍台北報導

    cyc09630145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