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的管風琴,
懷恩堂那個是電子管風琴.
https://www.agotw.org/pipe-organ-in-taiwan
從這個網站,我們可以知道台灣管風琴現況.
台灣目前約擁有三十幾台管風琴,大多座落於基督長老教會、學校與演藝廳,下述將依管風琴之建置年代,以及北中南等三個地區來介紹各管風琴製造廠牌、發源地、音栓數,以及原裝年代.
關於告解,在查理士橋有一個重要地標和告解有關.
臬玻穆的若望(捷克語:Jan Nepomucký,約1345年-1393年3月20日)是捷克共和國的一位民族聖人,被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淹死在伏爾塔瓦河。
後世認為他的死因是由於他是波希米亞王后的告解神師,並且拒絕透露告解的秘密。
根據這種說法,臬玻穆的若望被認為是天主教會第一位因告解保密而殉道者,由於他死的方式,他成為反誹謗的主保聖人,同時也是抵禦洪水的主保聖人。
這是我對布拉格印象最深的故事,來布拉格不可不知.
波希米亞(捷克語:Čechy;波蘭語:Czechy;德語:Böhmen;拉丁語:Bohemia)是古中歐地名,占據了古捷克地區西部三分之二的區域。
廣義上,尤其是有關波西米亞王國的歷史文獻中,也常指代包括捷克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在內的整個捷克地區。
波希米亞是古中歐國家,曾為神聖羅馬帝國中的一個王國,隨後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個省。
波希米亞曾經南臨奧地利,西抵巴伐利亞,北接薩克森和盧薩蒂亞,東北與西里西亞為鄰,並與東部的摩拉維亞接壤。
1918年至1939年以及1945年至1992年,波希米亞屬於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之後成為組成捷克共和國的主要部分之一。
如今的波希米亞擁有52,065平方公里的疆域,捷克共和國1030萬居民中有約600萬人生活在波西米亞地區。
現今的波西米亞地區西與德國接壤,北鄰波蘭,東部為古摩拉維亞地區,南部則與奧地利為鄰。
波希米亞地區山巒環繞,分別通過波希米亞森林,厄爾士山脈,克爾科諾謝山和蘇台德山脈等與其他地區接壤。其中最高峰位於蘇台德山脈內。
波希米亞王國在1198年由國王奧托卡一世成立,歷經查理四世的黃金時期、波希米亞戰爭、奧地利哈布斯堡統治,最後一任國王為奧皇卡萊爾三世。1918年一戰結束後,大部份地區被劃入當時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捷克語: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一。
來捷克應該熟讀神聖羅馬帝國和波希米亞王國的歷史,
否則絕對霧煞煞.
這就是布拉格最著名的故事,
左下角皇后向主教告解,
右邊的波希米亞國王要求主教說出告解內容,
主教不說,
國王就把主教投河處死.
這個處死主教的昏君是查理四世的兒子.
溫塞斯拉斯四世(Václav IV.,1361年2月26日—1419年8月16日)波希米亞國王(1378年—1419年在位),羅馬人的國王(1378年—1400年在位,稱文策爾一世,Wenzel I.)。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波希米亞的「卡雷爾一世」,Karel I.)之子。
溫塞斯拉斯四世在父親去世後繼承了在波希米亞和德意志的頭銜。
儘管他事實上已經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但他從未加冕為皇帝。直到他被諸侯廢黜為止,溫塞斯拉斯的頭銜一直是「羅馬人民的國王」。
溫塞斯拉斯四世在位時,波希米亞的王權大大衰落,貴族們企圖割據。1384年至1395年,溫塞斯拉斯四世同布拉格大主教揚進行鬥爭,甚至在1393年淹死無辜的副主教臬玻穆的若望(死後被尊為殉教的「聖人」)。因為大環境的不利,以及國王嗜酒殘暴的作風,14世紀90年代形成了一個反對溫塞斯拉斯四世的貴族聯盟,聯盟領袖是強橫的羅森堡家族(House of Rosenberg),而未來波希米亞的民族英雄揚·傑式卡,以及溫塞斯拉斯的兄弟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等,都參加了這一聯盟。在與貴族的戰爭中,溫塞斯拉斯四世兩次被俘(1394年、1402年)。他被迫向貴族們作出一系列讓步。1396年波希米亞創設由大領主組成的常設委員會以限制國王權力。
因為溫塞斯拉斯四世忙著在波西米亞與反對派貴族鬥爭,他既未尋求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更長期未踏足德意志土地去履行其羅馬人國王的職責。對國王長年的怠工與失職造成了廣大的憤怒,1400年德意志的選侯們廢黜了他的羅馬人王位,改立普法爾茨選侯魯普雷希特三世為國王。但是溫塞斯拉斯四世拒絕退位,也拒不承認魯普雷希特的王位,因此魯普雷希特在他的十年任期(1400-1410年)中,從未能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兩個羅馬人國王並存的爭議,一直延續到1411年,溫塞斯拉斯之弟西吉斯蒙德接替魯普雷希特被選為國王,溫塞斯拉斯才終於放棄了自己的羅馬人王位,承認弟弟的王位繼承。
在溫塞斯拉斯四世執政晚期,波希米亞王國出現了胡斯運動。溫塞斯拉斯四世曾是揚·胡斯宗教改革計劃的支持者。
他死後因為沒有子女,波希米亞王位傳給其弟西吉斯蒙德,造成揚·傑式卡領導的胡斯戰爭(1420-1434年)爆發,波希米亞的王權徹底衰弱,一直到1620年代的三十年戰爭才大幅上升。
我最近在看「權力的遊戲」,總覺得劇情殘忍得太誇張,
但現在看歷史,才知道戲劇可能還不及真實歷史殘忍.
胡斯戰爭(Hussite Wars)-亦稱波希米亞戰爭 (Bohemian Wars),發生於1419年7月30日至1434年5月30日,起因於神聖羅馬帝國領地波希米亞的宗教改革家揚·胡斯在康士坦斯大公會議中,被羅馬天主教會判決為異端並以火刑處死,引起支持他的地方貴族及民眾起兵對抗羅馬天主教會以及支持天主教的神聖羅馬帝國中央政府;在戰爭初期到中期,由於在揚·傑式卡的卓越領導以及波希米亞當地先進的兵器工業支援下,胡斯信徒屢次擊敗帝國軍;然而在傑式卡染病去世以及組織內部發生分裂的情況下,胡斯信徒逐漸屈居劣勢,繼承傑式卡的塔博爾派統帥普洛科普也在1434年的利帕尼之戰戰死,最後胡斯黨人仍被神聖羅馬帝國所鎮壓。
所以「權力的遊戲」不是胡說八道,
他是再現古代歐洲人的血腥場景.
教堂內真的富麗堂皇,
雖然我們不知道每個雕像或畫作的故事,
但知道我上述說的故事,就差不多了.
不過這個故事,我大概知道,
一位是耶穌的母親瑪麗亞,一位是施洗約翰的母親伊麗莎白,
他們是親戚,因為都懷孕了,所以互相道喜.
施洗者約翰的父親是一位祭司,名叫撒迦利亞,母親也是祭司亞倫的後裔,名叫以利沙伯/伊莉莎白,以利沙伯不能生育,在當時是種羞恥,但撒迦利亞並不因此而厭棄她,他為她禱告,他們兩人一同承受重擔。一次,撒迦利亞當職,進聖殿去燒香,神的天使加俾額爾/加百利向他顯現,敘述神垂聽他的禱告,並預言他的妻子要生一個兒子,而這兒子將成為神所重用的工人。但撒迦利亞因年老邁不敢相信,因此天使加俾額爾/加百利使他暫時成為啞巴,以印證神的話必定成就。不久之後照著神應許的能力,以利沙伯懷孕了,日期滿足就生下一子,由撒迦利亞給他取名為約翰,這時撒迦利亞的口就開了,並被聖靈充滿,說出神的恩典和這孩子未來的工作。
施洗者約翰在約旦河中為人施洗禮、勸人悔改,後來他因公開抨擊當時的猶太王希律·安提帕斯被捕入獄並遭到處決。
左上角是天使加百列向瑪麗亞報喜,說她將因聖靈懷孕生子.
左下角是耶穌誕生,東方博士獻上黃金、乳香和沒藥.
右上角應該是約瑟和瑪麗亞趕赴耶路撒冷,客店沒有房間,所以耶穌誕生在馬槽.
右下角應該是耶穌長大後在聖殿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