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的敵人=朋友.
中印是敵人,
所以這裏也有我們的國旗.
克什米爾是青藏高原西部和南亞北部的交界處的一個地區,面積22萬8478平方公里。
巴基斯坦和印度均宣稱對此擁有主權。
1948年兩國經聯合國干預進行停火談判。
兩國軍隊均後撤至停火線之後,但歸屬問題至今未能得以解決。
甘地對印度的印度教信徒和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都有重要的影響。據說一次他一出現就使得雙方的衝突平息。他強烈反對任何把印度分成兩個國家的提議。他主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合作,提倡社會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
1946年印度皇家海軍和英屬印度陸軍發生全面兵變。1947年到任的印度總督蒙巴頓勳爵說:「猶如坐在一艘著了大火,並且裝滿火藥的大船中,一旦火藥爆炸,就有船毀人亡的危險。」
二戰之後,甘地希望印度能夠獨立並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但為了印度獨立,甘地與英國駐印度最後兩任總督(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和路易斯·蒙巴頓)合作制定印度獨立和分治方案。
1947年8月15日公布,印度正式獨立。此時,甘地的許多追隨者開始尊稱他為「聖雄」。在政權交接的那天,甘地沒有慶祝印度的獨立,而是獨自在加爾各答為分治而憂傷。甘地的接班人——尼赫魯成為獨立後的首位印度總理。
一些人不滿他而接受印巴分治法案,拒絕他的非暴力哲學。當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又開始暴亂衝突,甘地開始他的第14次絕食,告示大家直到停戰之後他才會進食。他成功使局勢一度穩定。但是在1948年1月30日,剛結束絕食的甘地在新德里前往一個祈禱會途中,甘地遭到一名印度教狂熱分子南度藍姆·高德西槍擊死亡。中彈的瞬間,甘地還以手勢表示寬容兇手並說著:「啊…神啊…為他祝福。」在後來的審判中,高德西自稱:「在我開槍前,我真心祝福他(甘地)並當面恭敬地向他鞠躬。」隨後(首相)尼赫魯透過電臺廣播向全國發表談話時說道:「光芒已經走出我們的生命,現在遍地一片漆黑。」
很難想像因為宗教和印巴看法不同,竟成為他被暗殺的原因.
喀什米爾(印地語:कश्मीर、烏爾都語:کشمیر)是介於青藏高原西端與南亞最北端交接的一個地區。19世紀中期之前,「喀什米爾」一詞僅指代喜馬拉雅山脈和比爾本賈爾嶺之間的河谷地,而今日則泛指由印度控制的查謨-喀什米爾(細分為查謨、喀什米爾)和拉達克、由巴基斯坦控制的阿扎德喀什米爾和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以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的阿克賽欽和喀喇崑崙走廊。1世紀上半葉,喀什米爾地區為劍浮沙的重要據點,後發展為佛教中心。9世紀喀什米爾濕婆教由此興起。1339年,沙阿米爾建立斯瓦特王朝,成為喀什米爾地區的首位穆斯林統治者。在此後的五個世紀內,穆斯林君主繼續控制這一地區,包括蒙兀兒帝國(1586—1751)和阿富汗杜蘭尼王朝(1751—1820)[5]。1820年蘭季德·辛格統領的錫克帝國吞併了喀什米爾。1846年錫克帝國在第一次英錫戰爭中戰敗,英國占領這一地區並根據《阿姆利則和約》將其出售給查謨拉者古拉卜·辛格。古拉卜及其後代在英國主導之下統治英屬印度土邦,直至1947年喀什米爾成為一主權爭議地區。今分別由印度、巴基斯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方控制。
環境很優美,但天氣卻很熱,
最令人悲傷的是,在這麼優美的地方發生暗殺事件.
我們終於上車了.
在印度,只要不在車上或酒店,都很熱.
印度人階級分得很清楚,
司機和助理是勞動者,有點像馬伕,所以他們不能吹冷氣,
還特地花錢做這道門.
但難道他們沒想到,全車的性命都交在司機手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