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爾頓大飯店的早餐很豐盛,
但外面的風景不佳.
可能因為太早蓋了,
本來是瀑布第一排,
現在前面都蓋滿酒店,所以視野很差.
所以老實說,如果不是因為那麼壯麗的尼加拉瀑布,
我是很不喜歡這個城市.
據研究瀑布是在約一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形成,而同時期的北美洲的五大湖也在此時成形。當時因地形侵蝕關係,河床形成一個大洞,便形成瀑布。也有科學家認為瀑布的前身是山谷,只是剛好有河流流經而形成瀑布。
從17世紀開始尼亞加拉瀑布地區已有人居住,最初是易洛魁原居民。美國獨立戰爭後,大批效忠英王的十三州殖民遷居至上加拿大,當中不少在尼亞加拉河西岸落戶。另一方面,隨著尼亞加拉河東岸的地段獨立成為美國,沿河東岸的陸路運輸線亦歸屬美國,英方因此沿河西岸另建一條陸路運輸線,以容許經水路運輸的物資繞過尼亞加拉瀑布。該運輸線於1790年落成啓用,北起昆士頓,南至奇帕瓦溪(Chippawa Creek)注入尼亞加拉河所在,而一個名為奇帕瓦的聚落亦在運輸線南端形成。1812年戰爭期間尼亞加拉河沿河聚落飽受蹂躪,但戰後奇帕瓦迅速重建,並於1850年正式建制為村。與此同時,另一個名為德勒蒙維爾(Drummondville)的聚落則在現時的緬街(Main Street)、倫迪里(Lundy's Lane)和渡船街(Ferry Street)的交界處形成,並於1831年建制。
首座跨越尼亞加拉河連接美加的橋樑於1848年開通,而大西方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則於1853年開通至此,並駁上該橋樑通往美國。大橋之後改建成一座雙層橋樑,並於1855年開通。一個名為額爾金(Elgin)的村落則在大橋加方落腳點形成,再於1856年與位於其南方的克利夫頓社區合併成克利夫頓鎮(Clifton)[3]。
隨著尼亞加拉瀑布地區的旅遊業於19世紀逐漸興旺起來,克利夫頓鎮於1881年改稱尼亞加拉瀑布鎮,而德勒蒙維爾亦於翌年改稱尼亞加拉瀑布村。該兩村鎮於20世紀初合併,並於1903年6月12日正式建制為尼亞加拉瀑布城。有見利用尼亞加拉瀑布水流作水力發電的潛質豐厚,當局在該帶建造三座水電廠,該帶因此得以享用廉宜的電費。加上該帶的交通配套良好並接近美國,令尼亞加拉瀑布城的製造業蓬勃發展[3]。
尼亞加拉瀑布城於1963年與其鄰近的史丹福鄉(Township of Stamford)合併。另一方面,安省政府於1970年將尼亞加拉瀑布城所在的威蘭縣與隔鄰的林肯縣合併成尼亞加拉區,同時將奇帕瓦鄉、威洛比鄉(Willoughby Township)以及克羅蘭鄉(Crowland Township)一小部分併入尼亞加拉瀑布城。
這家希爾頓飯店,感覺應該有50年以上,
如果是翻修過,可能有100年以上的歷史.
正值中國新年,許多台灣藝人會來這裏作秀.
據說,希爾頓也有瀑布景觀房,但當然房價就相對高檔,
我們是團客,沒有住到景觀房.
所以整個感覺就是被賭場的霓虹燈包圍.
三道式晚餐59美元.
四道式晚餐69美元.
大約台幣二千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