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覺得和老公幸福的主因是在「吃」.
「飯桌」是我們感情的主要連繫場所,
他每天只要回家在飯桌上吃我煮的菜,就覺得很幸福!
今天我們就要來聊聊跟吃有關的博物館.
濁水溪流域是稻米之鄉,
三好米就位於竹塘,
中興米則位於埤頭.
這次我們在返鄉途中,
意外因為路標而發現這個新景點-中興穀堡(稻米博物館).
博物館應該就在中興米的廠房旁.
前面有漂亮的兔寶寶.
這裏有像童話故事的房子,可能是餐廳.
稻米工廠的榖倉都相當巨大,
遠遠就可以看到一些圓柱形的高筒,
還好竹塘和埤頭的土地很便宜,所以蓋大穀倉沒什麼問題.
這就是稻米博物館,
完全免費參觀喔!
張小燕說: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這句著名的廣告詞,就是出自中興米董事長莊麗珠的發想.
想知道莊麗珠董事長和老公劉德隆總經理的創業故事,可以看這裏http://www.epochtimes.com/b5/11/4/11/n3224783.htm
米勒的名畫「拾穗」.
其實拾穗是出自聖經「路得記」的記載.
當時寡婦路得隨著婆婆拿俄米回到本鄉,
當地有一位大地主波阿斯,命僕人不可收盡田裏的麥穗,
要留一些給窮苦的人拾穗.
路得就在波阿斯的田裏拾穗.
後來路得就嫁給波阿斯,並生下耶穌的祖先.
在我單親時,路得記一直是我的最佳鼓勵,
裏面有一句話是波阿斯對路得說的:
「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 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他的賞賜。」(路得記2:12)
這句話成為我隨時的幫助.
希望大家也可以去看看這篇短而精彩的故事!
中興米是唯一外銷日本的米,
顯見其品質之精良.
全世界最好吃的米應該就在日本和台灣.
你以為所有米都像台灣這樣晶瑩剔透嗎?
錯!
大陸的米粉粉黑黑的,很不好吃!
如果你去大陸旅遊就會見識到了.
這是一樓的購物中心,
都賣米製品.
遊客很多喔!
大部分都是搭遊覽車來的.
中興米跟許多台灣製造業一樣,
也拓展觀光商機.
像米一樣的燈.
我們爬上二樓去看博物館.
「台灣之光 中興米」是馬英九題的字.
劉總很有眼光,在埤頭買了兩萬坪地擴充廠房.
這就是廠房的鳥瞰圖.
河流是大地的母親,
這裏指的就是濁水溪.
這四地的土壤都不相同,
現場可以看出成色的不同.
中興米=聯米企業.
這個博物館應該是由聯米文化基金會負責運作的.
濁水溪的土壤看起來比較黑、濕,
明顯是肥沃的土質.
從小我一直在四周都是稻田的環境中長大,
我以為別人也是一樣,
長大才知道,我是住在台灣的稻米之鄉,
才能隨時有綿延無際的稻米平原可欣賞.
住平原的感覺就是這樣,
夕陽會一直往稻田的下方移:太陽從全圓、半圓、到全部没入稻田下面.
其間完全沒有山阻隔落日的視線.
稻田就像海平面一樣平.
好!
現在我們要來看看稻米是怎麼成長的.
基本上,我不算是農家子弟,
因為我爸爸是土地代書,媽媽是國小老師.
但小時候,我爸爸怕我們不知道稻米的成長過程,
所以會特地帶我們去田裏看農夫插秧和割稻.
選種和播種,我們都看不見啦!
這都是農夫的前置作業.
育苗就是培養秧苗,
這個在田裏就可以看到,
就如圖裏那樣密.
我們通常都是趁收割後的農閒時期,在田裏「焢窯」.
焢窯是把田裏的乾土塊堆成一個半圓燒窯,
撿附近的稻草、枯枝把它燒紅,
然後丟入地瓜,打崩窯洞,讓其燜燒,
燜燒完,就有好吃的烤地瓜可吃.
焢窯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孩子們可以在一望無際的田裏奔跑玩耍.
特別是過年前,表兄弟姊妹齊聚一堂.
來一次焢窯,絕對是大家拍手叫好的盛會.
不過如果是春天或夏天回去,
就沒辦法焢窯,
因為農夫要犂田,準備要放水插秧.
就沒有農閒的土地可以焢窯.
所以拍到的焢窯照片都是穿冬裝,沒有穿夏裝的.
圖裏是用插秧機.
但我們小時候都是農夫親手彎腰去稻秧的.
插秧時期,會有許多臨時的婦女工出現,
大家各站一排,
整整齊齊的把秧苗種到田裏去.
插秧和收割都是傳統的農忙時期,
稻田裏很熱鬧,
有笑聲、談話聲,
還有吃點心的叫喚聲.
最典型的點心就是「大麵粳」,
我在「阿珍方便菜」裏有介紹喔!
大家可以去翻一下!
超級好吃!
這種事就通常是稻田主人親力而為,
因為不急,他每天做一點,慢慢就可以做完.
不必聘請外人代勞.
施肥也是如此.
其實應該還有噴灑農藥啦!
不過現在都講究有機種植,
有些稻田可能就不用藥.
灌溉就是我前面說的放水.
稻田旁通常都有放水馬達,
因為怕馬達被雨淋壞,所以有些會蓋一個小屋子給馬達住.
小屋子黑漆漆的,
所以小時候的我,對它都有鬼屋的幻想.
「割稻仔」從前也絕對是大事,
那些在家裏當主婦的婦女工又會出來賺外快,
所以又會出現跟插秧一樣的熱潮!
他們用鐮刀一把一把的割,動作快速又整齊.
割完稻後,他們會把一大把稻穗放進打榖機裏,
下面踩著打榖機,上面甩兩下,
稻穀就會掉下來.
從前我都好想去打看看!
看起來跟彈風琴差不多,
可惜打榖是有技術的,大人不會讓我們玩啦!
我說過從前我祖母家的三合院,
前面的廣場就是最佳的曬穀場,
叔叔會把稻穀像圖中這樣翻成一排排的小山,
不時也要去翻動一下,
把沒曬到的翻出來曬.
接著就送進去碾米廠剝殼了!
這就是米的剖面圖.
米飯的營養價值.
95歲的梅可望先生說,他每餐只吃七分飽,
通常都吃半碗飯、一碟葷菜、兩碟蔬菜.
他說米飯絕對不可不吃,因為需要均衡的營養.
他太太呂素琳90歲,身體比他健康.
太太是烹飪高手,打理他的三餐,
除了必要的應酬,否則他都在家吃飯,
所以他們倆才能如此健康長壽.
他們育有五個孩子,現在都事業有成,分居世界各地.
因此梅可望稱自己為「十樂老人」.
梅夫人是一品武將之後,
對她有興趣的人可以看這裏http://img.mg1912.com/news/2011/05/11/5d670bb92f756d25012fde27a35d03ba.html
許多次我跟同事出去吃飯,
大家為了減肥都不吃米飯,
我覺得很不好.
在家吃飯也是我很提倡的,
在家吃飯絕對比較有健康長壽的機會.
看到呂素琳的故事,讓我想起張藝謀的一部電影「金陵十三金釵」,
看了電影才能讓你理解到戰時的恐怖與艱困,
梅先生和夫人都是虎口餘生的人,
所以珍惜生命的方式相當值得學習!
我們彰化的天氣和環境真的非常好,
質樸田沃,
我很以身為彰化人為榮!
這是從前家裏常見的飯桌、電視機和大同電扇.
這種中式飯桌相當實用,
聽說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的媽媽,
在施振榮的父親去世後,
就離開施家大宅,
自己開一家雜貨舖,獨立撫養施振榮.
在雜貨舖裏有一個這樣的飯桌.
可以吃飯、記帳、陪施振榮作功課,
我想這個飯桌也是他們情感連繫的主要場所.
是不是很堅固耐用?
家裏想不想擺一個這種萬能飯桌?
這是我最喜歡的碗櫥.
從前煮好菜,還沒上桌前,可以先放進碗櫥裏.
有紗窗可以防蠅,又透氣通風.
不知以後帝品苑可不可叫設計師弄一個這種!
方便又實用.
古時候的雨衣-蓑衣
古時農具.
現代農機.
脫殼機.
風鼓.
精米機.
大概是造成糙米和精米之別的機器.
去除石頭的選石機.
色選機.
可以選出蟲害料和粉白粒.
這是完全沒有上述兩種狀況的白米.
有時我們買比較便宜的包裝會摻一些粉白粒.
一分錢一分貨,
還是不要貪便宜!
古時的打榖機.
這種腳踏車,我爸爸也有.
到現在還保存著喔!
這些從前在祖母家也有看過.
有人在參加DIY活動,
這個工作人員剛剛在「爆米花」.
現場有很巨大的聲響和濃濃的香味!
從前鄉下都會有爆米花車來,
媽媽就會叫我帶一杯米去給老闆,
他先熬一鍋糖漿,再把米放進爆鍋裏炒熱,
時間到了!他就會大叫一聲:「要爆了喔!」
大家摀起耳朵,他就拉開爆鍋,發出巨大爆炸聲,
然後他把爆米花和糖漿倒進一個木槽,
有時還會放些花生.
把它混和桿平後,再切成許多小的長方型,裝進塑膠袋裏讓我帶回家.
懷念嗎?
去稻米博物館吃吧!
這是中興米開辦的產銷班.
這就是莊董和劉總.
有興趣的人可以來參觀!
團體則要先預約.
服務台有斗笠免費借你拍照.
看完博物館要來血拚了!
這是爸爸買的米食和米咖啡.
最特別的是這包外銷日本的「夢美人」,
這麼一小包就要260元.
爸爸說:米很便宜,要吃就要吃最好的.
其實他是因為住在竹塘,所以對米有特殊情感啦!
好了!看完稻米博物館.
要去覓食了!
本想天冷風寒,去溪湖吃個藥膳羊肉爐最對味!
沒想到居然是這種場景,
楊仔頭和阿枝羊肉爐都是這樣大排長龍.
只好再殺去二林吃鐵路海產.
地址在這裏.
二林的特產蚵仔麵.
以豆芽菜為配菜,用特殊的黃扁麵,
炒得濕濕軟軟的,
一下子就秒殺!
蚵仔酥,
超酥!
沒有太多的佐料,只有九層塔香.
麻油烏魚鰾.
最近吃烏魚鰾吃到烏魚都快絕種了!
可是這個季節,就是盛產的好菜!
炒蘆筍.
二林也是蘆筍的故鄉,
我經常會買白蘆筍回台北.
再來就是我們在嘉義沒吃到的砂鍋魚頭.
好了!
明天要去鹿港玩!
這次除了吃,我們要看一點有文化的東西.
大家耐心等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