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舟兄今天當司會,
感謝他們賢伉儷為松年大學事工的擺上.
當天其實也發生了一件事,
我弟弟的小孩申請到全英前三名的好學校,
所以我們非常興奮.
但阮校長居然跟我們說,
牛津和劍橋都是教會學校.
我們才知道一切都是從神開始.
牛津大學的校訓:主為我的明燈
也就是他們深知,智慧是從神開始.
蘇格蘭呼籲教會要廣設學校,
這也是長老教會要設松年大學的原因.
1895年10月10日,林語堂生於中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父親是林至誠牧師,有9個小孩,林語堂排行第5。林至誠是第二代基督徒,他9歲時,其父被太平軍拉去當腳夫,從此下落不明。 24歲時,父親聽到了神的呼召,立刻捨棄的生意,進入歸正會辦的神學院學習。神學院畢業後,被按立牧師,在同安堂會等教會侍奉。1880年,林至誠被教會派往平和坂仔禮拜堂擔任牧師。林至誠牧師來到坂仔後,當地人立刻被他風趣的講道所吸引,他善於將《聖經》的真理和他所編的笑話結合起來,使人在輕鬆的氣氛下,接受了福音。林語堂幽默的妙筆恐怕是受其父親講道風格的影響吧。由於林志誠為說話幽默、為人正值、待人幽默,贏得當地人尊敬。
但林語堂的信仰之路是繞了一大圈,
從世俗到佛學,再回到基督信仰,
所以他寫了一本書「信仰之旅」.
原本林語堂覺得知識教育是由下而上,
也就是要從下往上學習.
但信仰建造,則是由上而下,
由上帝建造我們.
所以原本林語堂的智慧理解是:
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見識,養性靈.
但信仰的智慧卻剛好相反:
養性靈,廣見識,增學問,得新知,除鄙見,開茅塞.
所以信仰之路是輕鬆的,
與世俗知識累積,概念大大不同.
很棒的一次講道,
完全顛覆我們對求智慧的觀念.
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