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物的掠食行為看投資 莊雅珍20070409
我很喜歡看DISCOVERY或國家地理頻道的動物節目,越看就越發覺得動物的掠食世界跟投資市場其實很像,都是無情、多變的,從動物的掠食行為中我們可以領略到許多投資智慧,這些投資心得都可以幫助我們在進行投資時,有較冷靜、理性的思惟。
一、投資是需要學習的:
電視節目中有母獅在教兩隻小公獅(青少年級的公獅)掠食,因為公獅在成年之後必定會被逐出家門,因此小公獅學習掠食的技巧是絕對必要的。可是剛開始幾乎每次出擊,小公獅都會在大費周章之後,空手而回,這種白忙一場的樣子,跟新手投資股市十分類似,所以新手如果碰到這種情況,並不需要氣餒,因為學習就是如此,白忙一場是常態,學習保命和打獵經驗,是不可省略的學習過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在小公獅白忙一場之後,通常母獅並不會讓獵物逃走,在適度給小公獅學習機會後,她們會接手終結獵物,有時是小公獅的母親,有時是小公獅的阿姨們出手,通常這些母獅出手,準確率就相當高。為什麼會有此差別?是母獅比較勇猛、聰明嗎?我想,都不是,差別只在經驗老道,投資也是如此,沒有學習、沒有累積經驗,就不可能學得會。投資比打獵好,動物不是每一種都有母親教,有很多動物都是自己學習的,而人類有多種管道可以學習投資,而且不會弄得血淋淋的,其實是很值得學習的一門學問。
二、投資模式不可能一成不變:
我們經常希望每次的投資都能套用固定的操作模式,可是往往不靈光,因為投資市場是千變萬化的,沒有人能預測明天會出現什麼情況。就像掠食世界一樣,今天經過獅子面前的很可能是一隻斷腿的小象、也可能是深陷泥淖的野牛,或是跟著兩三百萬隻同族群獸動的牛羚,更有可能是什麼獵物都沒出現,母獅在面對這麼多變的打獵環境,她會有不同的手法與技巧,像斷腿的小象,不可能逃脫或抵抗,她就不咬喉嚨讓小象斷氣(因為這很費力),牠們直接活剝生吃那隻眼睛還在眨呀眨的小象。深陷泥淖的野牛,因地制宜,先吃牛的口鼻。有獸動之虞的牛羚,她們會找弱小、稍落後的牛羚下手,絕對會避開獸動的危險和牛羚的團體反擊。沒有獵食機會,就睡覺、保持體力,等待機會。從這個角度看投資,如果我們想用一個操作模式套用每次的投資,註定會失敗,因為這跟打獵一樣,我們要用不同的方法對付各種不同的投資條件。
三、肉要趁新鮮吃:
我們經常會看到許多投資者,在看到利多消息後買進股票,然後套在最高點,這種狀況屢見不鮮、屢試不爽,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利多消息通常會營造一個未來的美麗憧憬,可是股價需要利多消息當燃料才能持續上衝,如果在你買進的那天利多消息已燃燒完了,後面就不會有燃料再推升股價了,這就是所謂的「利多出盡」,最好的例子就是最近為紅襪隊首度登投手板的松阪大輔,許多人以他們的身價當股價做交易,王建民股價約127美元,負傷治療後重回牛棚練習,股價小升;但股價254美元的松阪大輔卻在首戰「賞對方十個三振」的絕佳成績時,股價跌停。為什麼?因為先前的預期心理,使股價漲太高了,大家在他最佳表現時,紛紛獲利了結。動物沒有冰箱,所以牠們在打獵之後,會趁肉新鮮時吃。我們經常會羨慕別人有大波段的漲幅,所以即使已有不錯的獲利,會期待更好的利潤,美麗憧憬不斷在腦中縈繞,這就是貪婪,結果,股價很可能就回到原點或變成虧損,你手上那塊肉就變成腐肉了。
四、等待時機是打獵的必要條件:
幾乎每一種掠食動物都需要等待時機,其實獅子也很怕斑馬的蹄、野牛的角、大象的牙,這些都足以使牠們致命,所以等待落單者、弱者是牠們最佳的機會,牠們絕對不會在萬馬奔騰的獸動中自尋死路,看「獅子王」的木法沙就知道了,萬馬奔騰的獸動其實就是高價、眾人皆往、無懈可擊,你即使介入,也吃不到甜頭;落單者、弱者就是莫名其妙的低價、機會很少、但一定會有(每個族群都會有落單者或弱者),這種狀況較易得手,但同樣可以讓你飽餐一頓。
五、不要怕出手,恐懼會讓你餓死:
投資要克服的就是「恐懼」與「貪婪」,以多頭的作法,一個是買點的作戰,一個是賣點的作戰,沒有買就不可能有賣,沒有冒險就不可能有獲利。如果你左思右想,都不敢出手,低價的時候害怕隱藏性問題或害怕更低價出現,而遲遲不敢買進,這就像永遠旁觀的小公獅,無法一技在身,母獅又不可能永遠將獵物分給牠吃,無掠食技巧的動物,在動物世界就代表滅絕,因為恐懼會讓你餓死。
事實上,毫無風險的投資其實是不存在的,但世界上又有那些事情沒有風險呢?婚姻有風險、開車有風險、人生處處有風險,動物亦然,而且動物的風險比人類高得太多,牠們明天的午餐在那裏都不知道,而且沒有冰箱保存牠們的所得,人類已經幸運很多了,至少我們不可能因為不投資而餓死,所以不要把投資風險看得太重,如果你要找最安全的做法,那就是把風險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用非生活所需的資金投資、不槓桿投資,不要有一夜致富、放手一搏的心態與作法,相信就可以學習到投資的技巧,終生受用無窮。